党的***以来,农业带给我们太多惊喜,“增产”、“增收”、“跨越”成为“三农”关键词。1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农民收入也同步“八连增”,“三农”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三农”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离不开“三农”金融服务春风化雨般的滋养。
搭建多元化“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又到了葡萄快要成熟的季节。
看着累累的果实压弯了碧绿的枝条,甘肃农民王家学心里的喜悦难以言表。4年前,已经在当地蔬菜批发市场打拼多年的王家学了解到,种植葡萄销路好、售价高,便有意兴建一座葡萄大棚,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就在他为资金犯愁的时候,农业银行主动上门服务,5万元农户小额贷款为王家学解了燃眉之急。
千里之外,黑龙江农民赵海涛也对今年的丰收充满信心。以前每到收获时节,他最担忧的事情就是贻误秋收时机。上千亩的玉米必须在一星期内收割完毕,否则赶上下雨,一年的心血就有可能要付诸东流了。像赵海涛这样的种粮大户急需实现农机现代化,但昂贵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2010年,交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与黑龙江省农机局联合推出“惠农通”信贷产品,专为现代农业合作社提供农机购置贷款服务,赵海涛成为首批受益的农民之一。获得及时的资金支持后,赵海涛在2010年10月一次性购进了34台现代化农用机械,实现了从翻地、播种到收割“一条龙”机械化……
如今,在大江南北,像王家学、赵海涛这样渴望获得融资支持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的农民,从银行贷款变得容易了很多。而10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农村经济严重“失血”,一度成为困扰“三农”发展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启动商业银行改革。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在商业原则的驱动下,开始大规模撤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彼时,根据相关政策,农业发展银行仅仅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专门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放粮食收购、调销、储备贷款。因此,县以下乡镇金融业的主角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邮政储蓄机构又只存不贷,农村金融业实质上是由农信社在“一农支三农”。而农信社由于尚未理顺自身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机制,资质孱弱,难以独力扛起支持“三农”的重任。
“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收缩和信贷功能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通过上存上级行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当时的人大代表郭跃进如此表示。“城里人买房买车都能贷款,农民买农资、种子、化肥以维持生计为什么就贷不着钱呢?”金融资源的严重失衡,不仅导致农村各级机构和农民的不满,也促使社会各界开始反思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信社的改革率先启动。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农信社的监管职能转入银监会。同一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公布,原有的农信社系统逐步形成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级农信社统一法人、县乡两级法人等多种产权制度。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在整体亏损10年后首次实现盈利。农信社支农主力军的地位得到提升,截至2010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2002年末增加4.3万亿元,增幅307%。
2007年1月,温***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此后,农业银行厘定“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方针,回归“三农”;银监会批准农发行逐渐扩大业务范围,按照市场原则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子、农业科技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等新业务;同一年,邮政储蓄银行成立,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历史宣告结束。
与此同时,随着农户转型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农村市场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开始自发地进驻农村金融市场。
大行“归去来兮”、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优化调整,我国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入良性发展期。
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涉农金融业务发展质量
甘肃临泽县平川镇黄家堡村村民杨玉霞,2010年获得农行8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用于发展家庭养殖业。眼下,仅养殖这一项,杨玉霞年纯收入就有十几万元。像杨玉霞这样的农村妇女能够迈进银行的贷款门槛,是因为农行甘肃分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担保方式,灵活采用信用担保、联户担保等形式进行反担保,才使有偿还能力的农村妇女可以充分享受这一惠民政策。
抵押难、担保难是制约农民和涉农企业获得贷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十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下,各级各类涉农金融机构都在不断完善产品研发体系,进行“三农”贷款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
在浙江,平湖市创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4名种蘑菇大户,通过工银平湖村镇银行特别推出的联保方式获得了共计44万元贷款支持,成为当地支农贷款担保方式上的一个新突破。在宁夏,为支持中银绒业抢占羊绒原料市场,中国银行主动挖掘产业链上的资金需求,专门为其量身定制了“收购贷”金融解决方案,使企业上游羊绒收购户享受到融资便利,大大加快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周转率,实现了农业龙头企业、收购户和农牧民盈利与增收。在贵州,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使“基酒抵押”成为可能,“银保酒通”产品成为建行拓展白酒行业客户群体的拳头产品……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借鉴国际微贷和农业供应链金融技术,推进有别于城市的涉农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和考核机制建设;探索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和担保途径,采取林权、渔权、农机具等抵质押方式满足农村大额贷款需求,采取项目收益权质押、项目收费权质押等方式满足农田水利建设贷款需求;制定农村阳光信贷制度,推动农户贷款的标准化、流程化。
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三农”,优先支持“三农”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向县域和中西部农村配置更多金融资源,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5.7%,同比增长24.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8个百分点。